世界上最好的妈妈
2020-05-22 19:53:01
  • 0
  • 0
  • 19
  • 0

        4月24日发出《重逢保育院发小 ——“青年时代”之二》后,我就因病住院去了,直到今天才刚刚出来。坐下来最想做的,就是重登录博客,把一篇最该发的充满了真挚爱意的对我那篇文章的反馈转发上来,让更多的人知道,我这个漂亮的老同学是多么的优秀——作者是大岗的女儿   

        借此机会我也补充几句:大岗的父亲是彭德怀手下一员战将,朝鲜战争后授大校军衔。后来庐山会议后批彭德怀,老人忍不住说了几句好话,马上成为“众矢之的”,后被降衔降职赶出军队,后来又遇到了文化大革命……所以,黄大岗是真正正宗的红二代、军二代。可是我几十年都没这种感觉,直到现在……!

            世界上最好的妈妈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萌萌

       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妈妈,没有之一。

       虽然人人都说,母亲是伟大的。但是没有一个妈妈像岗岗那样,有独特的伟大。

       母爱有许多感人的画面:齐家文化遗址感动了很多人,远古的遗骸告诉我们,在洪水冲击时,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用身体护住孩子,母爱穿越千年,定格在黄河河底的泥沙里。有人歌颂含辛茹苦的单亲母亲,有人同情那些照顾病孩子的母亲。她们都很好。但我不惊奇,不羡慕,我非常确定,这些事情对岗岗来说轻而易举。相反,她为我做的,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享受过。

       你能想象这样的幸福吗?小学一年级作业繁重,深夜的台灯下,是岗岗带领爸爸、姐姐一起帮我做作业。一个字要抄很多遍,岗岗会给我听写,如果我一次就写对了,她就帮我写完剩下的要抄的遍数。老师总是留很多作业,当没有题目做的时候,就要求我们把做过的作业再做一遍。第二天交作业,别的同学都是交的重做的作业,而我,递给老师一张纸,上面是妈妈让爸爸写的字条,告诉老师,他们不赞成孩子写重复的作业,所以另外给我出题学习了。老师留的作业,恕我们不做。我还记得老师当堂惊讶的吐着舌头,我心里充满了爸爸妈妈和我站在一起的幸福感,并不记得老师说了什么。

从小虽然对老师很有礼貌,(实际上,我和姐姐是远近闻名的有礼貌的小孩,见了长辈都会恭敬热情的问好。)但是我们从来不迷信老师的权威,经常跟爸爸妈妈点评老师的优劣,讲的对不对,好不好。为了方便叙述,熟知所有老师的名姓,甚至起了外号。老师是可以被质疑的。妈妈鼓励我们独立思考,这奠定了我性格的底色,打好了思想的地基。尽管作文经常因为写真话,而被诸位老师不约而同的评论为:思想不健康,消极悲观等等。但是我自信做到了不随波逐流,不仅是小时候,而且现在,以至于将来。所以也曾经得到过卓尔不群的评语。

大多数妈妈,无论身教是怎样的,但是言教方面一定保持“政治正确”。但是岗岗不是,她对我完全真诚。在我还很小的时候,我问她:“你说人可以自杀吗?”我当时认为她一定会说不行。结果她的答案完全出乎我意料。她说的是:那要看是为什么了。我被深深的震撼了,顿悟了两件事,一个是:人生情况是复杂的,不是非黑即白,另一个是:妈妈是不凡的。

有一次看了恐怖片,害怕,不敢睡觉。岗岗就主动说,“要不你吃一片安眠药吧。”我特别惊讶,虽然只有几岁,也知道安眠药小孩是不能吃的。但是特别感激,就高兴的吃了,睡得特别好。结果后来才知道,那是一片维生素。和岗岗在一起,特别新奇有趣,甚至刺激。岗岗经常和我们打打闹闹的,大冬天的,为了叫我起床,岗岗会把我从被窝里抱出来,直接抱到阳台上去冻醒。亲戚来了姐姐打地铺,岗岗会在她身上跳来跳去的,说再不起来就踩过去了。后来我们把这种行为模式命名为“跳大象”。

那时候小朋友一般都怕家长,去谁家玩,家长一回来,孩子们就散了,或者变得非常拘束。但是我的爸爸妈妈不会,如果有小朋友在家玩,赶上他们回来,大家就会一块儿玩。我很多小朋友人生中最早学会玩的扑克牌都是跟我的爸爸妈妈学的。大家都喜欢我爸爸妈妈,都羡慕我们。

我们很听妈妈的话,但是不表现在她说什么我们都顺从上。而是我们总是想,妈妈希望我怎样做?姐姐会在小学时候,自发的偷偷背下整本的古文观止,然后表演给妈妈看,给她一个惊喜。其实妈妈并没有提过这个要求。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,我让妈妈帮我填,妈妈说什么都不肯。最后我就猜她是不是想让我上xxx学校?如果是,我就填了。她不肯对我施加影响,就说不是。后来我没上那所大学,岗岗后来却承认,她确实是想让我上那里的。

妈妈的独特还表现在心胸宽广,无论事情大小。

小事比如,有一次,妈妈做好了一锅面条,结果可能是被我放在了路中间。我猜是我干的。因为我还记得,看到妈妈踩翻那一锅面条的时候的紧张心情。饭打翻了,不仅花费的力气付之东流,而且全家都要没饭吃了。可是妈妈没有发怒,没有怪我,甚至没有追究责任,她直接就哈哈的笑了起来,然后笑着说:啊!我踩地雷了。

大事上,乐观的例子不胜枚举。爸爸去世得早。按说,很多单身母亲,能够做到含辛茹苦,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,但是她们和她们的孩子都会饱尝艰辛,必然呈现出一种痛苦的坚毅感觉。未来就算成功,但是性格上往往带有和世界的对抗性。我们不是,我们不苦。妈妈从来没有让我们觉得苦。她独自承担经济压力,独自面对世态炎凉,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晴天。所以后来我看电影《美丽人生》特别感动。那种在严酷环境下,父母仍然让孩子感到幸福,保有单纯的快乐的感觉,和我所经历的非常像。长大以后,不少人家都想让我或者姐姐作他们的儿媳妇,他们觉得我们家的孩子应该是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的类型,一定很贤惠能吃苦。其实他们不知道,我们都不会做饭,也很少做家务。我不是说我们这样好,而是想说妈妈给我们创造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非常纯净明朗,不带一丝阴霾。她一个人挣钱养家,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健康长大,这已经不易。而她还包揽了一切的家务,让我们不用为经济问题和生活问题烦扰。她保证我们学习好,又比同时代的人多学了很多才艺。我们没有感受到经济上的拮据和生活上的困窘。虽然回头看,我会责怪自己不懂事。在精神层面,我一直是任性的,放肆的,爱撒娇。这种任性、放肆,正是一直生活在放松、甜蜜的心情下的明证。爸爸不在,但是我们没有觉得情感上有缺失,我们共同怀念着爸爸,就像仍然和他在一起。全家都是相亲相爱的,快乐的、洋溢着爱的喜悦。没有任何自卑或者怨恨的情绪。

说到小时候的生活质量,姐姐和我穿得比别人漂亮,衣服比别人多。吃得很好。电视、录像机、游戏机,好像什么都没缺过。虽然从不花零花钱,但是没觉得穷,只觉得这是美德。玩具更喜欢自己做,因为更能发挥创造性,更有成就感。我们开心地接受别人给的旧衣服。因为妈妈说:身材好,穿什么都好看。我们吃饭一点都不会浪费,但是可能会平常省吃俭用而出去吃一顿大餐。同龄人里,很多人小时候从没有去过饭馆。可是我们的记忆里从东来顺到西餐馆,从涮火锅到炸猪排,从杏仁豆腐到奶酪干,中西美食无所不包。还记得当时最高档的餐馆——莫斯科餐厅里,斜阳下的一块三角蛋糕一个冰淇淋球。那时候的饭馆好像还要粮票,好像还要自己凭一个纸条去窗口取菜。东来顺的火锅是铜炉子,每桌给一个暖壶,里面是开水,自己加“汤”,没有服务员。炸猪排外面裹的是馒头渣。

还有一宗高于其它孩子的享受,就是岗岗从我们小时候,就喜欢带我们出去旅游,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。那时候旅游业还没有兴起。除了串亲戚好像没有什么人会进行私人旅行,毕竟坐火车住旅馆还需要盖公章的介绍信什么的。岗岗一般是借助出差开会的机会,带我们出去长见识。她自己开会一定会带姐姐和我之一,一起出去玩。我自己三岁就去过福建,后来又有长春、内蒙、韩国等地,姐姐蹭会去过湘西。现在自己工作了,才能体会到,公事之余带家人一起玩,哪怕全是自己花钱,也要顶着多么大的心里压力。但是岗岗就是这么顶着,而且没让我们知道。他们会议的集体合影里,她站在最中间,手里抱着个我。所以我倒也学会了乖巧懂事,他们开大会的时候,我就在后面坐着,安静画画。会议有采风、游玩的机会,我就乖乖跟着。不给大人添麻烦。妈妈做什么事都带着我,也习惯了。小学一年级,只上半天课,另外半天都是跟岗岗一起上班。曾经被她们同事发现然后惊呼:啊,完全没注意这里还有一个孩子呢。爸爸的工作具有保密性质,本来是不方便带家属的。就算这样,我们也是一有机会就跟去,借着爸爸的公事,我们去过潭柘寺、戒台寺、石花洞、秦皇岛、承德,还在他们壁垒森严的办公区打过乒乓球。其中潭柘寺之行,还是妈妈让爸爸给我们写病假条,逃学而去。

在时局动荡的时期,也是爸爸妈妈心情最烦闷的时候,他们没有把痛苦转嫁到我们身上,反而拉上窗帘,让我们小声看电视剧《绝代双骄》。也许就是这种影响,使我面对现在的疫情,宅家的时候也觉得非常充实幸福。没有恐惧和悲伤。

我有个消费观,情愿在普通的事情上省钱,而花很多钱买特别喜欢的东西。比如从前出差欧洲,不花钱吃饭而吃自己带的方便面,把差补用来买工艺品。这种习惯应该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。我们家经济大权都是妈妈掌握着。平常非常节俭。爸爸在的时候,家里应该是比较富裕的。但是妈妈就有存钱的习惯。连带我们也要存钱。所以我和姐姐的游戏之一就是把所有硬币拿出来数,然后再像巴依的老婆那样在床上抛洒。不过妈妈经常会把预算压得太低,导致月底发工资前忽然就没有生活费了。我还记得小时候,有一个深深的忧虑,担心没有钱吃饭了,因为“钱都存了“。可是这样省俭的妈妈,却成为航天部成千上万个家庭里,唯一一个买钢琴的人。那时候,连琴行这样的店铺都还没有出现,像自行车这样的商品还是配给制度,要凭票。妈妈是去钢琴厂直接买的。而钢琴的价格,大概相当于普通人的工资的20-30倍。那时候,家里连电视机都还没有。至于说到钢琴的用处,两个孩子里,其中一个学出来了。姐姐的钢琴水平是达到10级的,但是她没有参加过任何考级。这也是妈妈的教育理念。她让我们学什么,并不带有任何功利的心理,不为加分,不为炫耀,就单纯是为了兴趣和修养。我没有学下去,因为给我找的钢琴老师太凶。我这个人就是情感动物,接受不了。

后话是,现在这个几十年的老钢琴又被用起来了。岗岗重新教我弹钢琴。白发苍苍的妈妈,教头发也白了的女儿弹钢琴,教的、学的都很认真,也是很动人的画面吧。

岗岗的生活方式很“前卫”。电话曾经是奢饰品。很少有人装私人电话,有些单位,一个楼道里会有一部电话。电话太稀有,以至于我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心砰砰直跳,声音发抖。不算每个月的电话费和电话机的钱,光安装费就要3000块钱以上,这说的仍然是普通人月薪不到100块的年代。妈妈又成为航天部数一数二的自己家装电话的人,因为她认为,爸爸不在了,我们在航天部家属院里居住,就像在一个孤岛里,和外界联系很重要。

其它还有很多第一,我们家很早就有录像机、很早就用组合柜,在公共厨房里,邻居们都畏惧我们家的高压锅,因为从没见过。岗岗对新事物的探索使她到今天都不会落伍于时代。

好多人问我画画是跟谁学的,可能承望我说出如“齐白石、徐悲鸿”一样的名号。其实我真正的老师,就是岗岗。岗岗总是不承认,说她自己都不会画画,怎么能教我。可是就是她,她就能做到,自己不会的,教会我。除了鼓励支持什么的,她会引领我。比如我小时候,她看到什么名画,就很随意的跟我说,“你画一个这样的吧。”然后我就琢磨、摸索,遂渐渐有成。岗岗在教育上秉承对思想的解放,和对我完全的信任,使我能够把自己的条件发挥到极致,刺激了兴趣,创造出无限可能。

岗岗鼓励我看书。记忆里最幸福的时刻就是,星期天的早晨,天寒地冻,已经醒了不想起床,岗岗早就在干家务了,发现我醒了,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,催我起来,而是拿了一堆《丁丁》放床上,让我可以在被窝里看。记得小时候住院也是,岗岗来探望我总是带很多书去。在买书和学东西的事情上,岗岗从不吝惜。《丁丁历险记》一出版我们就能看到,岗岗特意联系了出版社的编辑。第一时间给我们留好这书。小时候,最爱看的就是香港出的《智力世界》,玩里面的迷宫和智力游戏。另外还有好多智斗故事。现在我脑子里还有好多各民族的智者的名字,除了人人熟知的阿凡提什么的,还有估计没人记得的,比如巴拉根仓、道布罗米尔。还有一些书是教思维方法的。岗岗又走在了前面,关心培养孩子的科学思想、逻辑推理能力,而不单纯是知识的灌输。背诗背古文背不下来的时候,岗岗有各种方法,或者让我们打着拳背颂“千锤万凿出深山”;或者画着画背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。任何枯燥的事情,都能变成开心的游戏。

岗岗的爱是没有任何占有欲的,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。她不需要以爱的名义,不需要任何回报,只关心怎样是对你好。比如她绝对反对爸爸抽烟,但是带我去庙会玩,她会挤破头的抢购爸爸可能会喜欢的某种烟,回来送给爸爸当礼物。比如她其实不赞成我过于沉迷金庸的书,可是她知道我喜欢,在报纸上看到金庸作品即将出版正版书,就替我写信预定了整套。我还记的那套书400多块钱,仍然超过人的月工资许多。当时算是非常贵了。何况当时家里经济应该是最困难的时期,岗岗却毫不犹豫的帮我买下这又贵她又不赞成的东西。

时光跳到现在,孩子长大了。在刚工作那些年,长辈们喜欢攀比孩子的成就,谁家孩子工作好,谁家孩子挣钱多,谁家孩子买了几个房子,谁家孩子找的对象是谁谁谁……那时候,岗岗帮我悄悄留了一角剪报,是博物馆开始招聘志愿者。然后在她的鼓励下我去应聘,从此用业余时间做了十几年没有报酬的博物馆讲解员。岗岗培养我们,不是为了用我们的成功装点她的门面,她给我的都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认为我需要的。

岗岗从小就是人群里最出众的。年逾七十,比同龄人都年轻漂亮,还充满活力,对新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,思想开明,活泼快乐。直到最近几年帮姐姐带宝宝,累弯了腰。在国外孤独着,变得有些沉默寡言。但只要一想起她的美好,我心里就一片光明。

她在我心目中有一个最经典的形象。那天岗岗送我上学,突然下雨了。她把唯一的雨衣留给我,转身去上班。我问她怎么办?她在头顶上系了一个塑料袋,笑着说:“没事,我可以钻着雨缝走。”那天她顶着塑料袋骑车的背影,看的我泪眼模糊,这个背影,因为坚强、聪明、乐观,满身都发着光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